利益格局异化,地域各个击破——汽车工业的市场换技术
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换技术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最初的愿望和高铁同样美好。引进技术,消化吸收,自主研发,最终完成市场换技术的伟业。
但是,这个美好的愿望在执行中完全走了样。因为中外合资,企业利润是分红的。对中方来说,引进后自主研发费时费力。拿来散件直接组装卖车立竿见影。中方的自主研发意愿就不足。
而对外方来说,他们要的是中国市场,技术能不给就不给。当年政策的制定者显然考虑不足。结果就是汽车行业市场换技术的首家企业北汽并没有按照计划开发出自主车型,甚至技术中心在合资10年后才建立。
组装厂逃避关税,卖车中外分红,自主研发消化吸收无人过问——成为汽车工业合资的主要方式。
更糟的还在后面,因为汽车行业不像铁路那样拥有来自国家层面的推动力,各个合资汽车厂与地方政府是有利益交集的。在哪里建厂,哪里就有税收有就业。实际上成了外资汽车厂垄断技术,各地政府去竞争给政策。谁要的技术越少,给的市场越多,就在谁那里投资建厂。
这种模式和高铁截然相反,结果就是几十年下来,各地都建立了合资汽车厂,但拿到技术的寥寥无几。
而合资模式培养了中方利没丛物益集团。地方政府与外资企业,中方利益集团利益是一致的。当合资汽车遇到真正的自主企业来竞争,中郑芹方利益集团和地方政府反而保护是外资的利益。因为保护外资的利益,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这种格局是当年提出市场换技术的人所始料不及的。
这种格局下,大众的一个螺栓都要送到沃尔夫斯堡去认证,本田的核心技术根本就不对合资方中方人员开放。你还不敢去反抗,否则就不给你好车型,转而去另外一地的合资厂商(很多外资在中国都有不止一家合作厂商)。中国汽车企业被外资企业“二桃杀三士”。
市场换技术的核心问题
汽车工业和高铁都是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现代工业,涉及的门类极多,有各种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壁垒,后发国家想靠自由竞争赶超枯液基本不可能。
一些行业无须国家层面插手——餐饮业兰州拉面可以和肯德基比数量,手机行业小米可以在中国国内的销量上超过苹果。而在难度大、投资高的行业,让民间投资去和国际巨头自由竞争,无疑等于让义和团大师兄去冲击M1A2坦克。只有靠国家力量才能推动这些行业,而市场换技术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失乱好早败的原因是:
1.工业基础差!
2.工哗雀匠精神欠缺!
3.商人唯袜枝利是图
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我们拍告开放了市场,却没有换来最核心的技术?
就民用产品而言,汽车制造可以说是最复杂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这里面有些老指东西如:材料研发与应用,电子控制技术和品质管理等等都是需要很多金钱,人力和时间去投入的。而这恰恰是外企多年来形成的技术壁垒,对于很多自主品牌来讲是很难去突破的。最典型的就是众泰车!你可以模仿别人的外形,模仿不了内在啊!
改革开放40年,中国汽车也不能说是完全失败,但袭含明就自主品牌来讲确实是相当失败,特别是在高端车型上,基本没有拿的出手的产品。
根本原因是实力不行。
政府采购=最好的广告,清一色的洋车!只差阅兵专车用洋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