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汽车技术促卡汽车

快来看水平对置四缸发动机和直列四缸发动机的区别

267 2024-05-14 22:20

一、快来看水平对置四缸发动机和直列四缸发动机的区别

1、空间不同:

这两种气缸的发动机所占用的横向与纵向的空间不同。如果安装发动机的位置横向空间比较长,就应该选择直列四缸的发动机,

2、形状不同:

要是安装发动机的位置横向和纵向基本接近四方形,就应该选择并列四缸的发动机,而V型的摩托车的前后轮距相对直列一字型要长些。

3、位置不同:

车型动力配备直列发动机是发动机中轴与车身中轴在同一线上,相对车身来说发动机就是直的,如果中轴线与车身中轴线形成一个十字,就是说相对车身发动机是横着放的。

其它的著名的使用这种结构的发动机有:

福特T型发动机 - 全球产量最大的发动机。

 Austin A系发动机 - 50年代的大部分小型汽车用的都是这种发动机。

 本田ED型发动机 - 首次运用本田CVCC技术。

Triumph Slant-4 engine - 第一次大量生产装配Triumph的多气门发动机,装配绅宝的早期turbo发动机。

GM Quad-4 engine - 第一种北美多气门发动机。

现代Alpha发动机 - 在韩国设计的第一款汽车发动机。

Honda F20C engine - 2.0升的最大输出为240马力。

水平对卧四缸发动机是一种往复式发动机,由4个活塞分成左右各2个汽缸,以水平对卧的方式组成,而本条目专指活塞式内燃机。一般国外以“flat-four”称呼(包含V型180度发动机),略称成F4;也有人称作“boxer-4”,略称成B4。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水平对置四缸发动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直列四缸

二、汽车工业的三次变革经历了什么?

1.191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安装的汽车装配流水线带来了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次变革。

2.第二次变革发生在本世纪50年代。当时欧洲内部关税壁垒逐渐拆除,使欧洲市场空前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汽车制造工业的发展。

3.本世纪60年代末,日本汽车工业出现奇迹,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汽车,使得世界汽车工业发生第三次变革

三、世界汽车工业有哪四次变革?

在100余年的汽车工业发展史中,世界汽车工业经历了3重巨大变革.第一次变革是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T型车,发明了汽车装配流水线,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欧洲转向美国.第二次变革是欧洲通过多品种的生产方式,打破了美国汽车公司在世界车坛上的长期垄断地位,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从美国又转回欧洲.第三次变革是日本通过完善生产管理体制,形成精益生产方式,全力发展物美价廉的经济型轿车,日本成了继美国、欧洲之后世界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

一、第一次变革——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1892年,美国查尔斯.杜里埃和弗兰科.杜里埃兄弟制造出美国第一辆以汽油机为动力的器车。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成立,推动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提到福特汽车公司,自然想到T形车。由于这种汽车的外形像T字,责成职位T形车。T形车可说是将家庭轿车神化变为现实的第一种车型。

在T型车出现以前,汽车是为少数人生产的奢侈品。为制造理想的大众化汽车,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T型车。T型车的出现,是汽车从有钱人的专利品以变而成为大众化的商品,在长达20年的T型车生产期间,T型车被称为“运载整个世界的工具”。

1913年,福特公司在汽车城底特律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使T型车成为大批量生产的开端,汽车装配时间从12.5h缩短到1.5h。从1908年到1927年,T型车共生产了1500多万辆,这一车型累计产量记录直到1972年才被德国甲壳虫型汽车打破。售价从开始的一辆850美元,最后降到360美元。1915年,福特一个公司的汽车年产量就占美国汽车公司总产量的70%,而当时生产汽车历史较长的德、英、法等欧洲各国的汽车总产量也不过是美国产量的5%。

由于亨利.福特仅注重生产成本,不重视产品改进,十多年生产的T型车显得单调、简陋。到1927年,带有豪华饰件的通用公司的雪佛兰型汽车赢得了用户普遍欢迎,终于击败了垄断汽车市场20年的福特T型车,使他最终退出了汽车舞台。

二、第二次变革——汽车产品多样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人就已经开始对美国汽车的一统天下不满。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汽车公司尚不能一大批量生产、降低售价与美国汽车公司竞争。于是,以新颖的汽车产品,例如发动机前置前驱动、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承载式车身、微载式车身、微型节油车等,尽量适应不同的道路条件、国民爱好等要求,与美国汽车公司抗衡。因此,形成了有汽车产品单一到多样化的变革。针对美国车型单一、体积庞大、油耗高等弱点,欧洲开发了多姿多彩的新型车。例如:严谨规范的奔驰、宝马;轻盈典雅的法拉力、雪铁龙;雍容华贵的劳斯莱斯、美洲虎、神奇的甲壳虫、风靡全球的“米尼”等车形纷纷亮相。多样化的产品成为最大优势,规模效益也得以实现。

到1966年,欧洲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比1955年产量增长5倍,年均增长率为10.6%,超过北美汽车产量,成为世界第二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到1973年,欧洲汽车产量有提高到1500万辆。世界汽车工业有由美国转回欧洲。

三、第三次变革——精益的生产方式

世界汽车工业的第三次变革发生在日本。日本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日本第一大汽车公司及丰田汽车公司和第二大汽车公司即日产汽车公司均创建于19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政府颁布了《汽车制造业企业法》,表明对发展汽车工业给与支持。二战中,日本政府关闭了美国在日本所建立的汽车制造厂。二战后,日本不允许外国到日本建厂造车。尽管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汽车工业仍然发展缓慢。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型轿车的生产在日本逐年增加。1960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00美元,196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1000美元,为汽车普及创造了条件。同时,日本各汽车公司及时推出物美价廉的器车,其售价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了30%~50%,于是日本出现了普及汽车的高潮。日本称1966年为普及私人汽车的元年。

同时,以丰田汽车公司公司为代表的几家汽车公司,将“全面质量管理”和“及时生产系统两种新型的管理机制应用于汽车生产。前者要求工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把产品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后者要求做好技术服务,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推动了日本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

1973年,日本汽车出口量达到200万辆;1977年,日本汽车出口量达到400万辆;1980年,日本汽车出口量猛增到600万辆。

由于日本实现了汽车国内销售量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迎来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车道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和日产汽车公司“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的广告实现了美好的愿望。1960年,日本汽车产量仅为16万辆,远远低于当时美国和西欧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水平。但到1967年,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汽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成为继美国、欧洲置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即世界汽车工业有发生了从欧洲到日本的第三次转移。

四、第四次变革——全球汽车产业正在往新兴市场转移

全球汽车产业第四次转移已成为共识,新兴汽车市场的崛起导致全球汽车巨头投资区域已经发生变化,中国和新兴市场成为布局重点。